原標題:
從“惠陽經驗”到“貞豐實效”
惠陽貞豐兩地政協聯動履職,推動中醫適宜技術扎根惠民
近日,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政協副主席孫志艷率隊到惠陽區,圍繞“惠陽—貞豐中醫適宜技術扎根惠民”主題開展跨區域協商活動。此次活動是兩地政協深入貫徹落實東西部協作戰略、共同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自2024年以來,惠陽區政協跨越山海,以中醫適宜技術為切入點,在中醫藥技術推廣、人才培養和科室建設等多個領域持續深化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培訓、義診、宣講近50場,服務和培訓人員近3000人次,為當地構建起穩定高效的中醫藥人才“傳幫帶”制度與平臺,通過“惠陽經驗”顯著提升貞豐縣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為東西部醫療衛生協作遞交了一份扎實的“健康答卷”。
體驗工坊茶飲、智能診斷,汲取基層技術推廣經驗
自2024年起,惠陽區與貞豐縣圍繞中醫藥領域開展深度協作。盡管兩地在地理區位、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基礎條件方面存在差異,但始終秉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原則,以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為切入點,全面推進中醫醫療協作,為兩地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中醫藥服務。

惠陽區中醫師為貞豐群眾義診。
在惠陽區中醫院“中醫藥文化體驗工坊”,貞豐縣政協委員和中醫骨干品嘗中藥茶飲,詳細了解惠陽在中醫藥宣傳推廣方面的實踐經驗。考察組還體驗中醫智能診斷系統,從信息錄入到報告生成,流程順暢快捷。貞豐縣民族中醫院副院長王希勇說:“這種‘智能+傳統’模式降低了群眾接觸中醫的門檻,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新圩鎮中心衛生院作為基層醫療單位的代表,其中醫館設置了中醫診室、治未病診室、針灸室、艾灸室、理療室、中藥房和煎藥室等多個功能區域,開展針灸、灸法、推拿、外治、內服及炮制等6類10項中醫適宜技術,臨床有效率達90%以上?疾旖M重點關注基層中醫適宜技術的普及成本與群眾接受度,為貞豐鄉鎮衛生院的技術推廣收集寶貴經驗。
貞豐縣政協委員、永豐社區服務中心主任張慶業說:“在惠陽中醫團隊的幫助下,中醫適宜技術逐步在貞豐基層普及,已成為深受群眾認可的診療方式!
在座談會中,貞豐縣“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貞豐縣民族中醫院原副院長吳光玉詳細介紹貞豐民族醫藥的傳承與應用,共同探索“中醫藥+民族醫藥”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搭建“傳幫帶”平臺,中醫適宜技術落地見效
近3年來,中醫適宜技術已成為連接惠陽與貞豐的“健康紐帶”,成果顯著。據介紹,貞豐縣各級醫療機構中醫服務能力普遍提升,中醫科室建設日益完善,縣中醫院及鄉鎮衛生院的業務指標和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2024年,貞豐縣民族中醫院中醫服務收入占比從24.58%提升至27.33%,病床使用率達101.32%,出院患者中醫藥使用率超過95%。
截至目前,惠陽區已選派33人次中醫專業技術人才赴貞豐基層開展支援,覆蓋內科、針灸推拿、康復理療、骨傷等重點領域。
在惠陽區的協助下,貞豐縣建立“中醫專家人才庫”與“中醫適宜技術教學點”,實現專家技術與本土人才需求精準對接,為中醫藥人才成長構建高效的“傳幫帶”平臺。多名貞豐醫務人員赴惠陽進修學習,例如專項掌握蛇咬傷中醫治療技術,為當地填補了相關技術空白。
同時,惠陽協助貞豐制定中醫適宜技術培訓考核標準、中醫診療質量控制規范等制度,推動區域內中醫藥診療覆蓋率提升30%以上。貞豐縣民族中醫院康復科、針灸科在惠陽專家幫扶下,完成設備更新、技術拓展和人才梯隊建設,已逐步發展成為區域特色專科。2024年,貞豐縣基層中醫藥服務人次較協作前增長60%。
中醫藥協作為兩地政協聯動履職重點
“惠陽在中醫藥領域探索的便民模式和創新路徑,正是貞豐中醫藥事業提質增效所需的寶貴經驗!必懾S縣政協副主席孫志艷表示。
她希望兩地政協能進一步加強合作,以此次協商活動為新起點,搭建常態化溝通平臺,深化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人才梯隊建設和基層服務優化等領域的協作,真正將“惠陽經驗”轉化為“貞豐實效”。
惠陽區政協主席黃智勇表示,希望兩地充分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持續為兩地中醫藥協作“搭好橋、聚合力、添動能”。
惠陽區政協將把此次活動達成的共識轉化為“任務清單”,協助衛健系統精準對接貞豐需求,在專家派遣、技術培訓、遠程會診、科室建設和設備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更順暢、高效地向貞豐傾斜。
未來,惠陽區政協將把“惠陽—貞豐中醫藥協作”作為兩地聯動履職的重點課題,加強在提案、視察、調研等方面的協同,圍繞中醫藥產業發展和基層醫療服務提升等議題,聯合開展專題調研與協商,形成高質量履職成果,為兩地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同時,積極搭建委員履職平臺,發揮政協聯系廣泛、智力密集的優勢,組織醫藥衛生界別委員開展跨區域交流、義診和培訓活動,充分發揮委員專業作用,使其成為推動中醫藥協作的“生力軍”。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張佳坤 涂曉秋